立即订阅

诗经的作者是谁-《诗经通释》:文学史上的疑案:《诗经》的作者是谁?

2024年04月19日 11:04 来源于:烟月稀财经笔记 浏览量:

《诗经》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,亦可视为是中国文学的滥觞。我们当下距离《诗经》完成的时代已经过去近三千年了。然而现在的作家们依旧在从《诗经》中汲取着营养。

同时我们上学时候也都会学到《诗经》中的诗篇,《诗经》生命力之强,可见一斑。

我们一直在读《诗经》,但有个问题一直被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:《诗经》的作者是谁?
我们上学学过的课文基本都会标注作者名字,但《诗经》除外,久而久之,我们甚至都默认《诗经》是没有具体作者的。

《诗经通释》:文学史上的疑案:《诗经》的作者是谁?

因此乍一看这个问题,估计很多人都有点反应不过来。但任何题材的文字都不会没有作者,《诗经》也不会例外。那到底《诗经》的作者是谁呢?

在《诗经通释》一书中,李辰冬先生给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答案。

01.

《诗经》的作者

在《诗经通释》的自序中,李辰冬这样开篇:

《诗经》三百零五篇都是尹吉甫的作品,也都是他的自传;透过他的自传,使我们知道宣王三年(公元前825年)到幽王七年(公元前775年)这五十年间的史事。

就连作者自己也说,这是个“骇人听闻的发现”。在此之前,从来没人敢声称诗三百出自一人之手;即便是在李辰冬之后,也很少会有人确信这个观点。

当然,到底要不要相信,取决于李辰冬给出的证据有多有力。在本书中李辰冬先生有言,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,而从本书旁征博引的论证过程中,我们也能窥见作者的用心。

李辰冬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来研究诗经。

我们平时读《诗经》,说的是赋比兴和风雅颂,《诗经》第一篇是《关雎》。

但在《诗经通释》中,赋比兴被提及得很少,而风雅颂更是被彻底打乱,《诗经通释》中将《击鼓》作为是《诗经》的第一篇。

李辰冬这样排列当然有他的理由。李辰冬认为,我们现在认识的《诗经》,其实是《乐经》。

在西汉以前,原本有“六经”,西汉初年人们还口口声声讲“六经”,魏晋之后就变成了“五经”,《乐经》没有了。

原本《乐经》和《诗经》是合一的,从乐章方面看是《乐经》,从诗文方面看是《诗经》。研究《诗经》的著作《毛诗》,实际上是《乐经》的形式,由于乐谱没有了,人们就称它为《诗经》,郑玄干脆将《乐谱》称之为《诗谱》,后来人也就跟着《诗谱》来追寻诗意,以致“驴唇不对马嘴”

上面是李辰冬的见解,他认为按照《诗谱》来解读《诗经》的方法并不正确,因此风雅颂的规则被他摒弃了,继而《诗经通释》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《诗经》的排列和解读方式,以《击鼓》开篇,以《鸱鸮》收尾。

在本书中,李辰冬摒弃风雅颂的说法之后,提出诗三百的题材只有三种:

一是歌,抒情的作品;

二是诵,歌功颂德或申诉怨恨的作品;

三是颂,祈祷文。

李辰冬是如何得出上面的结论呢?

他将诗经中多次出现的词语归纳到一起,以求确定它们的真正内涵;

同时将有年月事迹可考而确知其年代的,称为纲领诗;将无年月而事迹与纲领诗所讲的相同,称为钥匙诗(因为它们可以打开其他诗篇之门);

另外,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诗文,李辰冬从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以及情感背景五个方面来配合,借以得出结论。

通过上述方法,隐藏在《诗经》背后的人物和事件逐渐清晰了,《诗经》的作者也逐渐浮出水面。

02.

尹吉甫其人

在《诗经通释》一书中,李辰冬侧重于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解释《诗经》,它通过诗三百的线索,勾勒出了尹吉甫的生平和“宣王复兴史与幽王亡国史”,难怪书中会多次强调,《诗经》是一部活历史。

《诗经通释》:文学史上的疑案:《诗经》的作者是谁?

尹吉甫这个名字并非是李辰冬首次提出来的,在《诗经》当中就出现过“吉甫作诵”的句子,李辰冬将尹吉甫视为是《诗经》的作者,无疑是将上面的句子理解为作者“自述其名”。

根据本书的考证,尹吉甫本姓姞,后改为吉。姞姓世代与周王室姬姓通婚,所以尹吉甫是卫国的外甥。

不过尹吉甫地位不高,是个庶子,但他文武双全。尹吉甫从南燕流落到卫国之后,得到了卫候的赏识,多次随军出征,同时还扮演着史官的职责,尹吉甫的尹正是史官的意思。

尹吉甫同时还与卫国孙子仲的女儿仲氏恋爱,本书的第一册就从“从孙子仲”的《击鼓》开篇,从尹吉甫随孙子仲“平陈与宋”的故事开始讲起。

这是宣王三年的故事,他们初春出发,十月凯旋,期间尹吉甫与仲氏恋爱,留下了许多恋爱以及出征的诗篇。

宣王四年,尹吉甫随蹶父西迎韩候,并送韩候到南燕迎亲,韩候娶的就是蹶父的女儿。在这期间,尹吉甫写下了许多歌颂韩候和恭贺韩候迎亲的诗篇。

宣王五年,尹吉甫随军西征猃狁;宣王六年,尹吉甫随宣王南征徐戎;宣王七年,尹吉甫随申伯赴谢,安定申国、甫国和许国。

宣王八年,尹吉甫被派往东征,一去三年。临出发前,尹吉甫终于和仲氏成婚。然而当尹吉甫从战场上回来之后,他父母已经为他再娶了一位姜女,仲氏因此返回娘家,二人仳离。

幽王四年,尹吉甫随伯氏西征,伯氏正是仲氏再嫁的丈夫。由于伯氏自作主张,导致丧兵失地。伯氏将过错全推到尹吉甫身上,尹吉甫到处控诉,终于将伯氏正法。但也惹怒了仲氏。

最终,在仲氏的怂恿下,尹吉甫被赶出了卫国,最终流浪而死。

李辰冬先生通过多重考证,拼凑出了这段隐藏在诗经背后的五十余年的故事。

03.

如何读一首诗

《诗经》背后居然隐藏着如此复杂的一段史实?让人难以置信。那到底李辰冬先生的考究有多可信呢?

借用糜文开和裴普贤夫妻的评论,“持之有故,言之成理”,意思是说,本书的考证基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。

《诗经通释》:文学史上的疑案:《诗经》的作者是谁?

但糜、裴二人也说,李辰冬的考证还有很多疏漏的地方。在本书的结尾,李辰冬对于旁人的质疑也做出了解答,以此来证实自己的结论。

事实上,李辰冬在本书中企图说服读者相信他的结论,但同时也是启发更多的读者来对《诗经》作者的谜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。

目前普遍认为,《诗经》是一场群体性的创作,大多数篇目都难以确定具体的作者。学者亓晴认为,“《诗经》时代并非作者彰显自我的时代,也并没有叙事主题自我意识强化的现象,《诗经》作者其实是群体化的。”

在这种观点下,我们都忽略了《诗经》作者的存在。那为什么李辰冬先生要费二十年光阴来考察《诗经》的作者呢?
这背后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两种观点。文学批评可以分为两种方式:一是聚焦于写作背景,借此揣度作者的原意;二是聚焦于文本内容,从读者自身角度解读。

我们平时看到的《诗经》,往往就是聚焦于文本的内容,当然不同的人在解读的时候也存在不同的看法,会将一些历史史实作为诗文的背景。

而李辰冬先生则想通过还原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《诗经》的原意,而要想还原写作背景,首先我们当然得清楚《诗经》的作者是谁。

因此,探讨《诗经》作者绝非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。即便我们无法真正确定《诗经》的作者,但在探讨的过程中,无疑会产生更多对《诗经》新的见解。在这些新的见解当中,《诗经》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关键词:
友情链接